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人类疱疹病毒4型,由Epstein和Barr在1964年研究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时首次发现的,具有嗜人类B淋巴细胞特性。EB病毒感染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根据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 | ![]() |
EB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与年龄、区域分布、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其急性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噬红细胞综合征、X-连锁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等疾病;慢性感染可引起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等疾病;甚至可以引起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是由EB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主要由飞沫和唾液经呼吸道传播,因而又称为“接吻病”。在发达国家,IM发病高峰年龄为儿童和青少年;在我国,IM发病的高峰年龄为学龄和学龄前儿童。IM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引起严重并发症,造成多系统的病变。
诊断标准: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研究所推荐的适合中国儿童IM的诊断标准如下:
(1)下列临床症状中的3项: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大、脾大;
(2)原发性E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满足下列2项中的任一项:抗EBV-CA-IgM和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抗EBV-CA-IgM阴性,但抗EB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合力抗体。
同时满足以上2条者可以诊断为EBV相关性IM。